环仲视角|ESG理念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上)

发布于 2025-04-3026 已阅读



引言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力量,亦是实现“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者与推动者。近年来,伴随新能源汽车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关键力量。随着全球ESG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深化,ESG报告与评级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本文作者团队在汽车产业法律服务与金融投资领域深耕十余年,兼具丰富的行业观察视角与实践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链条、全流程的一站式产业法律服务。本系列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ESG现状进行梳理,明确ESG报告编制的重点内容,助力企业深入理解汽车产业ESG相关政策,抓住发展机遇。

1

汽车行业ESG发展环境方面机遇

综述


在环境维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机遇之一是构建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体系。随着电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动力电池退役量亦呈指数增长。对电池进行回收和梯次利用(如用于储能电站、备用电源等),可显著延长资源使用周期、降低环境风险和生产成本。此外,电池再制造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关政策规定


近年来,我国凭借产业扶持政策与技术革新,大力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蓬勃发展。从锂离子电池迈向固态电池,国内企业不断探索钻研,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延长使用寿命、压缩成本等方面收获颇丰。此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新能源电池领军企业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全力参与技术角逐 。


与此同时,国际上在新能源电池产业也推出了很多政策。2022年8月16日,拜登正式签署《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法案),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支持电动车、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为美国本土制造的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以此保障美国在未来能源技术中的战略优势。该法案还限制某些国家(包括中国)在新能源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出口,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2023年8月17日,欧盟官方公示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该法规通过技术和环境标准来间接影响出口市场,要求出口企业提升电池能效标准,限制制造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加强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并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政策影响


国际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环境可持续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通过设立“电池护照”制度,强制要求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动力电池从2027年起全面披露碳足迹、原材料来源、再生材料比例、回收利用率等环境指标。这一规定使碳排放数据透明化不再是企业自愿行为,而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硬性门槛。对中国电池及整车制造企业而言,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配合第三方审计,已成为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这倒逼企业加快生产工艺绿色升级,推动原材料采购、能源结构、排放管理的系统性优化。


与此同时,该法规还强化动力电池的闭环管理,提出关键金属(如钴、锂、镍)回收率目标,禁止在制造和回收过程中使用有害物质。这对企业在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再制造等环节的技术布局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积极推动。例如,退役电池在储能场景中的再利用、建设统一的回收网络,将成为新的竞争高地。国内企业若能与地方政府、第三方回收平台形成协同机制,有望率先形成闭环优势。


在美国方面,IRA法案虽着重鼓励本土制造和供应链安全,但其对绿色制造的财政激励政策也为全球行业设立了低碳发展标杆。美国对使用清洁能源、低碳原材料生产的电动车及电池提供高额补贴,间接引导企业在能源结构优化、制造过程减排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中国企业若希望通过海外建厂或投资参与北美供应链,必须在当地推动绿色产能布局,例如建设使用光伏、风能的低碳工厂,并强化原材料的碳足迹管理。


总体而言,这些国际政策表面上看是贸易限制和合规门槛,实质上却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打开了绿色转型和可持续竞争的新通道。能率先完成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碳数据追踪机制、推动回收体系建设的企业,不仅能突破国际壁垒,还将在全球绿色供应链重构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若能抓住这一轮“政策驱动+绿色创新”的契机,将有望在未来全球市场中形成以环境价值为核心的长期竞争优势。

2

汽车行业ESG发展社会方面机遇

概述


在ESG框架下,社会(Social)维度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履行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及供应链的责任。对汽车行业而言,社会维度不仅关涉到产品安全、数据伦理、消费者权益等传统议题,还延伸至新技术背景下的就业转型、人才培训、供应链包容性发展等新兴议题。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汽车行业的重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履行压力与机遇。在“双碳”战略、产业数字化和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谁能率先构建有韧性、有温度的社会责任体系,谁就更可能在全球汽车价值链中占据主动地位。


相关政策规定


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汽车产业的社会责任监管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建立以安全为核心的产品质量保障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技能型人才结构。《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文件也强调提升就业质量与供应链包容性。此外,围绕平台经济用工、灵活就业人员保障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亦为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中存在的大量临时和新就业岗位提供了制度支撑。


在国际层面,欧美国家将社会责任融入汽车产业转型政策中。美国2022年出台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除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外,明确要求参与补贴申请的车企在北美本地设厂并保障劳工权益。法案设定了电动车补贴需由“公平劳动标准”工厂生产的条件,推动美国产业劳动力的本地化与工会制度强化。


欧盟则通过《欧洲绿色协议》《欧盟供应链尽职调查指令草案》等工具,要求企业对供应链中人权、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社会因素承担法律责任。在德国,《供应链尽责法》(2023年起生效)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全球采购链中保障基本劳动权益的义务。


政策影响


全球范围内政策信号的一致性正促使汽车企业将社会责任从边缘议题转向核心战略布局。一方面,产品安全成为企业声誉与投资价值的重要保障。随着智能网联技术普及,软件可靠性、数据隐私保护、自动驾驶道德责任等社会议题日益凸显,企业必须在设计初期就引入风险评估与伦理审查机制。另一方面,产业转型要求企业积极承担就业转型责任,构建技能再培训平台,稳定产业工人队伍,防止社会动荡风险。同时,通过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引入ESG导向的绩效评价制度,企业可提升组织韧性与人才吸附能力。


更进一步,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重要砝码。在国际采购体系中,ESG评级日益成为汽车企业进入供应链的“通行证”。头部企业如特斯拉、大众、比亚迪等已开始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包括多元化招聘、员工培训时长、安全事故率、劳工关系稳定性等指标,以满足欧美投资人和政府采购方的尽职审查需求。

3

汽车行业ESG发展治理方面机遇

概述


在ESG框架中,治理(Governance)维度强调企业在战略制定、组织架构、风险控制、透明披露、股东权利、反腐合规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对汽车行业而言,良好的治理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决策效率、增强合规能力,还关系到在全球低碳转型和智能制造浪潮中的战略稳定性。尤其是在“双碳”战略、绿色金融、供应链透明化等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汽车企业亟需构建整体性、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并推动与上下游企业协同治理,从而打造具备抗风险能力和长期竞争力的ESG生态体系。


相关政策规定


中国政府持续推动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化与信息披露制度建设,逐步将ESG治理纳入宏观管理逻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于2024年发布,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指标,并提升信息的可比性、完整性和审慎性。这一制度标志着ESG治理从倡导走向“硬约束”。


此外,《“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23年版)》等政策也明确提出建设企业绿色治理体系,鼓励设立ESG委员会、制定可持续战略、推动企业内部绿色责任分工等内容。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出台地方版ESG报告指引,也为汽车行业打造治理样板提供了制度空间。


在国际层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推动的《气候相关财务披露规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气候治理结构、董事会监督机制及碳中和战略;欧盟《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CSRD)则强制企业披露治理流程、董事会ESG能力构成及相关激励机制。德国《供应链尽责法》规定企业需设立合规治理部门,定期评估环境和人权风险。


此外,全球治理评级机构(如MSCI、ISS、Sustainalytics)越来越重视企业是否设有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是否对高管设立ESG激励机制、是否设立信息透明与投诉处理渠道,这也促使汽车企业不断优化治理结构,以提升ESG评级水平。


政策影响


政策推动下,汽车行业正从传统的股东导向型治理模式,向面向多利益相关方、长期导向的可持续治理结构转型。一方面,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日趋专业化,越来越多的上市汽车企业设立了专门的ESG委员会或风险控制部门,推动将气候、碳中和、员工发展等内容纳入企业战略层讨论。部分企业已将ESG指标纳入高管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治理责任传导。


另一方面,行业治理正走向生态协同。随着碳足迹追踪、绿色供应链管理、上游原材料溯源成为全球贸易新门槛,龙头车企主动打造产业链ESG协同机制,如要求一级供应商签署可持续发展承诺书、建立供应链尽职调查机制,并将供应商ESG表现纳入合作评估指标。这种协同治理机制,不仅提高了供应链韧性,也增强了企业的全球话语权。


此外,信息披露制度的强化推动企业治理更加透明。在中外政策驱动下,汽车行业ESG报告从“宣示性”向“数据化”“绩效导向”演进。披露的范围从企业本体扩展至全价值链,披露主体从上市公司向非上市供应链企业延伸,从而提升了整个行业治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环仲国际业务团队


袁杜娟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商舒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陈珏

合伙人

扶怡

环仲高级法律顾问

涉商事纠纷相关业务咨询请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环仲官网,或电话咨询:13127864609,邮箱咨询:link-king@linkarb.com.cn

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资讯或文章仅为交流讨论目的,不代表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任何法律意见。任何依据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作出的判断或决定(无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因此造成的法律后果,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需要相关法律意见或法律服务,欢迎与上海环仲律师事务所相关律师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律所官网


搜索标签